問題教學法是 60 年代末、 70年代初由蘇聯(lián)教學專家 M.A.達尼洛夫等人研究提出的, 是在中學和大學里得到廣泛運用的一種方法。 所謂問題教學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形成一種問題情境,啟發(fā)學生自己去探索、 尋找答案, 從而激發(fā)學生的學習積極性。因此, 問題教學法就是在課堂講授和其他形式的課上, 通過建立一種問題情境來克服過去傳統(tǒng)課堂教學中那種單向傳授式的教學和教學方法。
問題教學法的具體步驟:
1.提出問題、 創(chuàng)造問題情境。教師首先提出問題,這些問題必須是在上堂課講過而在本堂課上加以解答的。接著教師創(chuàng)設一定的問題情境,如教師重點指出這個問題的解決途徑,解決的程度,并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必需的有關知識,進而激發(fā)學生去研究這些問題的動機。
2. 在教師有目的的影響下, 學生進行獨立活動。 在教師建立了問題情境后,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影響下, 學生便積極主動地開始自己的獨立活動, 獨立地通過一系列的步驟以解決認識上的問題: ①把課上所講過的材料在頭腦中重新構思和組合, 變?yōu)樽约旱慕涷灥慕M成部分,并且根據(jù)這些經驗去尋找自己解決問題的途徑,提出有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案—— —提出假設。②從理論上或實踐上檢驗假設。③作出認識上的結論。這樣整個課堂講授事實上成了幾個問題的解決。
3.提出新問題。 在上述基礎上,教師再把學生引導到需要在下一次課上解決的新問題上。
問題教學法改變了傳統(tǒng)教學中單向傳授的局面, 把教師的講授與學員的積極思維活動結合了起來,從而增加了教師和學員的聯(lián)系, 增加了教師準備問題與管理的分量,增加了學生的獨立活動以及在課堂上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的數(shù)量,加強了教學中的啟發(fā)性、 探索性和研究性, 但運用這種教學法費時較多, 難以使學生系統(tǒng)地掌握全面知識和訓練其必要的技能、技巧, 因此需要靈活運用, 特別是要與其他教學形式相結合起來使用。